2025年3月的最后一天,A股半导体板块突然躁动。至纯科技盘中触及涨停,矽电股份、泰凌微等个股涨幅一度逼近10%,中科蓝讯、乐鑫科技、伟测科技紧随其后。这场突如其来的行情背后,不仅是行业基本面的支撑,更隐藏着一位资本大佬的布局——被称为“东邪”的期货传奇人物葛卫东,再次以精准的眼光,将重仓押注在了半导体赛道上。
从期货之王到半导体“捕手”
葛卫东的资本故事,始终与“破局”二字紧密相连。早年,他在期货市场凭借对大宗商品的深刻理解,以10万元本金起步,经历两次爆仓后,最终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通过做空全球股指和商品狂赚数十亿,一战封神。近年来,他的投资重心逐渐转向股市,尤其在科技与新能源领域屡建奇功。例如,2020年重仓锂电池负极龙头贝特瑞,两年浮盈超10亿;2021年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押注盛新锂能等公司,持仓市值增幅高达540%。
然而,这位擅长捕捉趋势的“混沌之王”,在2025年一季度突然调转枪口。根据最新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,葛卫东旗下的混沌投资新进半导体公司臻镭科技,以412.19万股的持仓量跃居第四大流通股东。尽管臻镭科技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,但葛卫东的入场仍引发市场震动。与此同时,他旗下的关联公司还密集调研了多家数字芯片设计企业,其中一家重仓股去年盈利增长超50%。
半导体行业的“黄金信号”
葛卫东的转向并非偶然。3月26日至28日,全球顶级半导体展会SEMICON/FPD China在上海举行,参展商从去年的1100家激增至1400家,创历史新高。展会上,中国厂商集体亮剑:新凯来推出的“名山系列”高端装备,技术参数已逼近国际领先水平;北方华创发布首款离子注入机SiriusMC313,打破海外垄断;中微公司则推出晶圆边缘刻蚀设备PrimoHalona,进一步巩固其在刻蚀工艺领域的优势。
行业数据同样印证了复苏势头。SEMI中国区总裁居龙在会上透露,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营收虽下滑11%,但2024年在AI需求爆发下反弹近20%,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。他更预测,203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将跨越万亿美元大关。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提供了佐证:申万半导体行业96家已披露年报的公司中,53家实现盈利增长,近20家业绩翻倍。北方华创、中微公司等设备龙头,因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加速,成为机构扎堆推荐的对象。
资本与政策的双重共振
葛卫东的布局背后,还有更宏大的资本力量在涌动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“国家大基金”)一期、二期持续加码中芯国际、华虹公司等晶圆代工巨头;券商研报密集发布,华福证券甚至以“国产半导体迎黄金发展周期”为题,将北方华创、中微公司等21只个股列入推荐名单。
这种共振源于国产替代的紧迫性。以离子注入机为例,此前全球仅应用材料、亚舍利等少数企业掌握核心技术,北方华创的突破直接填补了国内空白。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则已打入台积电5纳米生产线,市占率稳步提升。而政策层面,“十四五”规划将半导体列为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重点,各地千亿级产业基金相继落地,进一步催化行业景气度。
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未来
尽管前景光明,半导体行业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。以葛卫东重仓的臻镭科技为例,其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,反映出部分细分领域仍受制于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。此外,全球供应链波动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,也可能对国产厂商的利润率形成压力。
然而,葛卫东的“混沌哲学”或许早已将风险纳入考量。他推崇“风险收益比1:3”原则,即在潜在收益三倍于风险时才会出手;同时通过多维对冲(如股票、期货、期权组合)分散风险。此次押注半导体,或许正是看中了AI、自动驾驶、物联网等下游应用的爆发式需求——这些领域对芯片性能和数量的要求,将推动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市场持续扩容。
黄金时代的序幕
从期货市场的惊涛骇浪,到半导体行业的隐秘布局,葛卫东的每一次转身都踩中了时代的脉搏。而这一次,他的选择与行业趋势、政策红利、技术突破形成了三重共振。正如他在某次访谈中所言:“投资的本质,是在混沌中寻找秩序。”半导体赛道的万亿美元空间,或许正是这种秩序的最佳注解。
不过,市场的狂热中仍需保持清醒。葛卫东曾在贝特瑞股价巅峰时果断减持,锁定10亿利润;如今面对半导体板块的躁动,他的持仓变动或许将成为下一个风向标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与其追逐短期波动,不如深耕产业逻辑——毕竟,黄金时代的序幕才刚刚拉开。